《大学物理》课程简介
《大学物理》课程教材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“大学基础物理学”教材,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教育部大学物理推荐教材。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,以教学为中心,以大纲为基础,以教学为手段,以改革为思路,以质量为保证,以特色为发展,以适应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。教材编写严谨,体现了高度科学性,合理性和实用性。
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:第一篇,力学。本篇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,引入动量、角动量和能量概念,导出动量、角动量和机械能等的守恒定律,最后将它们都推广到普遍的形式;第二篇,热学。主要介绍系统(特别是气体)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,加强了分子理论的统计概念和规律讲解;第三篇,电磁学。以库仑定律、比奥-萨伐儿定律和法拉第定律为基础,最后归结到麦克斯韦方程组;第四篇,波动与光学。主要着眼于清晰地讲解波、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现象和规律;第五篇,量子物理基础。重点是最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,对薛定谔方程及其应用、原子中电子运动的规律、固体物理只作简要论述。
该课程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,可以采用网络平台,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教学信息,如典型授课教案,习题,参考资料,教学动态,试题评解等,做到资源共享。此外,我们有目的制作了相关单元的教学课件,典型教案,公开课(或观摩课)录像资料,大学物理教学动态与趋势以及多媒体教学,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。
该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,我们做的工作: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;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;③做好以老带新工作,尽快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;④搞好集体备课(每周一次);⑤搞好每学期公开课,观摩课活动及平时的听课活动,做到互相学习,共同提高;⑥搞好课程组活动,不断总结教学成果,撰写科研论文;⑦考试采取教考分离,即命题,阅卷,评分按学院统一要求,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该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,已经或者准备进行的工作:①分层次教学,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要求,使学生学有目标,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;②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,改善课堂教学效果。③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;④教学中正确处理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及前沿知识的关系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。
师资结构
本课程拥有一支素质优良、职称、学历、年龄结构较合理、团结合作,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发展后劲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,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。
人员 构成 |
姓名 |
性别 |
出生年月 |
职称 |
学科专业 |
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|
王红梅 |
女 |
1969.12 |
副教授 |
理论物理 |
教学改革、教学网站建设 |
张秀梅 |
女 |
1958.06 |
教授 |
理论物理 |
教学改革、理论研究 |
徐兰芝 |
女 |
1949.07 |
副教授 |
基础物理 |
演示实验室建设 |
任爱阁 |
女 |
1973.09 |
讲师 |
无线电物理 |
教学改革、课程概况 |
崔心东 |
男 |
1981.08 |
助教 |
材料物理与化学 |
教学网站建设 |
王凤军 |
女 |
1984.09 |
助教 |
材料学 |
教学课件、教案 |
董璐璐 |
女 |
1987.01 |
助教 |
无线电物理 |
教学课件、教案 |
教学队 伍结构 及整体 素质 |
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、年龄结构、学缘结构、师资配置情况(含辅导教师 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)、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情况 1.学历结构:研究生70% 2.年龄结构:40岁以下教师60% 3.学缘结构:100%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。 4.师资配备较合理 |
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|
近五年来教学改革、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(不超过十项) 1.2009.08-2012.08 图像信息隐藏方法研究,省教育厅,在研 2.2006.12-2008.09 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,院级,结题 3.2009.03-2011.07 教改课题:设计性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研究,院级,结题 4.2009.03-2012.03 教改课题:“大学物理”教学动态过程演示动画制作,院级,结题 5.2005吉林省教育厅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物理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” 省级,结题 6.2006-2011“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”校级教改课题,结题 7. 2005.11-2009.11普通物理实验优秀课 校级 |
师资 培养 |
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课程,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。几年来我们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,物理实验课程教学队伍开始向整体优化的方向变化。 坚持对青年教师高标准、严要求;由于青年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,所以主要采取“以老带新”的形式,边教学边提高,通过互相听课,课题组教研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;通过在职培训,与兄弟院校相近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;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,有些教师已经撰写发表了论文、论著。通过以上培养措施,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的学习和交流有效的结合起来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大大提高了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