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6日下午,文理基础学院赵文才教授以“数智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实践”为主题,为全院教师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、见解深刻的学术报告。赵文才教授是山东省教学名师、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《高等数学》课程负责人,担任山东省数学会高等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美国期刊《数学评论》特邀评论员,荣获2022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此次报告地点在承德楼503智慧教室,报告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,为在场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思路与方法借鉴。


追溯发展脉络,明晰转型方向
报告开篇,赵文才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。从2003年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,到2018年“金课”概念提出,再到2019年“双万计划”实施,清晰展现了课程建设从资源共享到质量提升的迭代升级。他强调,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,教育部推动的“智能+教育”改革试点,正推动形成虚实融合、“师/生/机”三元交互的教学新范式,这为智慧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。
聚焦知识图谱,筑牢课程根基
在智慧课程建设的核心路径阐述中,赵文才教授重点介绍了知识图谱的应用价值。知识图谱作为语义网络知识库,能以结构化形式呈现概念与实体间的关系,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可帮助挖掘隐性知识。他以山东科技大学大学数学课程群建设为例,详细讲解了如何整合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等5门课程的1407个知识点和10017个教学资源,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重构与跨课关联。同时,他分享了智慧课程从策划设计、知识图谱建设、视频制作到上线运行的完整流程,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。
创新教学实践,实现三维融合
报告的核心部分,赵文才教授展示了图谱体系赋能教学创新的三大融合模式。在共性教育与个性学习融合方面,通过数字化平台、精准教学和学霸助教等举措,实现大班教学与个性化需求的兼顾;在数学强基与专业培养融合方面,构建“课程-竞赛-科研实践”三级创新能力培养机制,推动数学知识与工程问题、程序设计的深度结合;在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融合方面,创新“CSIL”教学模式,以数学文化为切入点,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步推进。
整场报告案例详实、逻辑清晰,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实践深度。在场教师纷纷表示,报告为破解当前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满足、学科与专业脱节等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,对未来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未来,文理基础学院将以此次报告为契机,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基层教学组织的力量。